央广乡村之声《生命对话》栏目
节目名称:《秋分养生防秋燥》
播出日期:2025年9月21日
专家:滕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老年科 副主任医师
主持人:卢欣然
节目内容:
【主持人 卢欣然】健康中国,我行动。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生命对话》,我是主持人欣然。在今天节目当中,我们要首先和大家分享《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让我们共同提升健康素养,拥有健康生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第66条:发生洪涝灾害时,选择正确避险方式,会自救互救。
【主持人 卢欣然】欢迎您收听今天的节目。马上就要到秋分这个节气了,在秋分之后,昼夜温差将会逐渐加大,气温降低,在这个时候要特别注意预防风寒,防止秋燥伤身。今天,我们节目当中就为大家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老年科的副主任医师滕菲,来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滕医生,您好!
【滕菲 副主任医师】您好,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 卢欣然】刚才说了,秋分之后,我们就要防秋燥,在饮食上应该特别注意什么?
【滕菲 副主任医师】秋燥最容易伤阴,主要表现是口干舌燥、咽痛或者咳嗽,有些人会出现皮肤干裂,皮肤开始出现过敏性的问题,就是皮肤变得更脆弱了。
【主持人 卢欣然】对,比如有起皮。
【滕菲 副主任医师】对,这些都是跟燥邪有关系的。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吃一些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说芝麻、核桃、百合。也可以用一些具有养阴功效的中草药泡水喝,比如可以泡沙参、麦冬、桑叶,口感也都是不错的。也可以服用秋梨膏,有滋阴润燥的功效。我们提倡在秋季期间每天早上喝粥。明代的医家李梃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治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粥类是特别适合在秋天,尤其是早上来吃的,有生津润燥的作用。在配置粥品食材的时候,可以选用枸杞、淮山药、党参、黄芪、茯苓,还有我们刚刚说的百合,都是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可以起到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
【主持人 卢欣然】除了温润降燥为主之外,在饮食方面还有一些什么注意的地方?
【滕菲 副主任医师】秋季,肺金当令,中医上讲,金跟肺在五行上面是相匹配的,易克伐肝木,所以应该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比如辣椒、韭菜、蒜苔,都是比较伤肺耗气的,要尽量少吃。同时,可以适当地食用酸味的食物,比如乌梅、山楂、柠檬,可以收敛肺气,防止肺气过散。
【主持人 卢欣然】夏天吃的瓜、果、梨、桃,已经不是应季的,是不是就不宜再多吃了?
【滕菲 副主任医师】对,尤其像西瓜,因为西瓜特别去火。
【主持人 卢欣然】特别去火。
【滕菲 副主任医师】对,在三伏天的时候吃就非常应季,但是,现在就不能再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主持人 卢欣然】在秋天,还有一个习俗,叫贴秋膘,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贴才合适呢?
【滕菲 副主任医师】首先,我们要把握一个量,比如说羊肉,它是性温的,秋天其实挺适合的,但是您说我一下吃两斤就有点儿太多了。第二,不光是吃肉来进补,我们可以用山药、芋头、南瓜,还有刚说的百合、党参,可以一起摄入,也是会起到健脾的作用。
【主持人 卢欣然】不少人进补食物,或者是进补药材,一吃这些东西就特别容易上火,这种情况又应该怎么处理呢?
【滕菲 副主任医师】这种情况属于中医里的“虚不受补”,是脾胃功能比较弱导致的,还有就是身体里面本来有内热的堆积。首先,先把这些热清出去,先清后补。进补后经常出现牙龈肿痛,或者是开始长痘痘,出现嗓子疼或者便秘的症状,咱们就得先停止,这些东西可能不是很适合您,我们可以去正规的医院找大夫帮您开副方子。
【主持人 卢欣然】我们还是要针对个人的体质,如果需要的话,建议您找专业的医生调理才是更加科学和有效的。
【滕菲 副主任医师】是的。
【主持人 卢欣然】刚才滕医生给大家介绍了一下秋季为了防秋燥,在饮食上都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那么,说完了吃,我们再和大家聊一聊作息,在秋分之后,应该如何合理安排作息的时间呢?
【滕菲 副主任医师】黄帝内经有记载,“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秋分的时候,应该尽量早睡早起,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协调。我们推荐比较理想的睡眠时间应该是晚上11点之前,要睡子午觉,起床的时间是在早上7点左右,避免睡懒觉。如果中午感到有点儿疲乏的话,可以在午时,大概中午11点到下午1点钟,可以进行一个比较短暂的午睡,10分钟、20分钟,也是对体力、精力的恢复有很大的益处,可以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主持人 卢欣然】在这样的时节,做什么样的运动是更为合适的?
【滕菲 副主任医师】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是此时运动的首选,比如太极拳、八段锦这种舒缓的运动。户外的话,因为现在也不是很热了,我们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时间还是以早晨或者傍晚为宜。我们还是建议运动的强度不要过度,微微出汗,也避免在早晚稍微凉一点儿的时候出汗太多,万一着凉。
【主持人 卢欣然】刚才聊到了饮食、作息、运动,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滕菲 副主任医师】还需要注意保暖,昼夜的温差增大了,夜间寒气渐重,所以要及时地添加衣被,避免受凉,特别是腹部、脚部和肩膀等关键部位,更应该注意保暖,及时更换被褥,以防夜间的寒凉之气侵入机体,损伤我们的阳气。推荐大家每晚可以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并且有助于睡眠。对于手脚发凉、体质虚寒的人群,可以在泡脚的时候加入艾叶这种温性的、温通经络的药材,增强温阳活血的效果。
【主持人 卢欣然】我知道泡脚不是说水越热,让我们身体出汗就是好的,是不是?微微出汗就可以了。泡多长时间又是适宜的呢?
【滕菲 副主任医师】对,微微出汗就可以了,泡脚泡多长时间也是因人而异,像虚寒体质的人,可能他需要泡10分钟到20分钟才能感觉到温暖起来,有的人可能一泡就会出汗,还是因人而异。还有一些特殊的病人,比如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或者有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我们不建议他用太热的水泡脚,因为他可能对水温的感知力不太够,容易出现皮肤的问题。
【主持人 卢欣然】咱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伤春悲秋”,在秋天的时候,情绪上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我们又应该怎么调整呢?
【滕菲 副主任医师】您提的这个太对了。给大家的建议,第一,我们还是自己要学会减负。第二,我们前面说的八段锦、太极拳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可以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另外,建议大家如果不太热,中午可以出去晒太阳,接受大自然阳气的馈赠。还可以听一些比较舒缓的音乐。通过放松的这些活动,来缓解悲秋。
【主持人 卢欣然】低落的情绪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滕菲 副主任医师】是的。
【主持人 卢欣然】好的,今天特别感谢滕主任从各个方面,饮食、作息、还有情绪的调整,来为大家梳理了一下,秋天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养生。在秋分之后,气温逐渐下降,认识科学养生的重要性,努力掌握科学养生的方法,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的健康。好,听众朋友,今天《生命对话》节目就到这里了,主持人欣然代表节目编审赵阳子、制片人邱晨阳感谢各位听众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编辑:怀马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