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理论技术 >> 实践案例
“融荣 ”与共 长者无忧享天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
发布时间:2025-07-30   信息来源: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与培训部 阅读次数:
字体: 【


渔邨社区位于南靠深圳河,与香港隔河相望,面积0.51平方公里,社区现有居民 21512 人,其中户籍人口 4874 人, 流动人口 16638 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 2026 人(户籍老年人 833 人,常住非户籍老人 1193 人), 占 9.42%,其中空巢 独居等特殊老人 68 人,港籍老人 143 人。

渔邨社区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叙事起点,也是见证深圳 40 年成就和变化的一个窗口。80年代,渔民村在全国率先 成为“万元户村 ”;90年代,成立全国第一批集体股份制公司,渔民村纳入渔邨社区管辖范围;21 世纪,在全市率先开展城中村改造,建成现代“花园式 ”住宅小区。随着渔邨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更高要求,积极养老、健康养老的概念也逐渐萌生发展。

面对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2019年, 罗湖区委、区政府抢抓“双区建设 ”重大机遇,选择渔邨社区作为试点,对渔邨社区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实施全方位升级改造,将渔邨社区打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示范社区。渔邨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活动阵地和长者服务站,结合老年人特点,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聚焦“融合 ”创新服务方式方法,高标准打造老年宜居社区环境,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社区建设和发展,营造有利于老年健康的社会支持和生活环境,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幸福的晚年。

一、聚焦“医养融合”,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

在渔邨社区全面升级“ 品质化 ”设施环境,对渔民村广场、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进行无障碍改造,增设居民楼出入口坡道、楼梯扶手、歇脚座椅、无障碍厕所等,方便老人日常出行。建设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 ”为一体的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长者提供一站式、综合性、多功能社区公共服务的共享空间。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完成后,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76 岁的王阿姨每天都会准时到党群服务中心的长者服务区报到,约好友做早操、唱歌、做手工。王阿姨说:“虽然我是非深户居民,但在这里结交了十几位好朋友,社区工作人员对我们也非常好,平时生活也不觉得孤单,住在这里还能享受到很好的医疗保障,每周都有家庭医生上门问诊、量血压、查心率,过得很开心,也很安心。”

改造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

    渔邨社区建立“社区党委领导、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社区治理机制,社区党委统筹调配资源,精准高效服务社区长者。在为老服务方面,渔邨社区建立“乐龄到家长者居家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定制生活照料、康复理、医疗保健等10大类、68项的居家养老特色增值服务项目。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增加到79.75%。2021年开展入户康复理疗等服务以来,已服务超1万人次,深受行动不便老年人欢迎。针对独居老年人,开展探视巡访和精神慰籍服务,帮助老年人融入社区。住在渔民村港逸豪庭的一位86岁独居老人,平时不愿意出门。社区通过银龄宅送项目,安排老人参加音乐舞蹈课、手工课、茶话会等课程。目前,这位老人经常来  长者服务区跟其他老人聊天交流,精神上得到慰藉,生活也不那么孤单。

为改善居家老年人居住环境,渔邨社区借助专业力量,为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家庭适老化改造,安装卫生间扶手、夜灯等,筹措多方资金切实为老年人打造更安全的家庭环境。2023年,社区已为116户家庭免费进行适老化改造。

二、聚焦“代际融合”,推动长者主动帮助他人

社区借助老幼融合发展信息平台,构建“资源-平台-互”的联动闭环共融服务模式,为社区老年人和儿童创造更多融合活动场景,老年人通过主动帮助他人,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践行积极老龄观,促进健康老龄化。

一是社区搭建“养老+育幼”融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精准匹配老幼群体需求与供给。通过线上平台征集老年人和儿童群体活动需求,根据双方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活动时间等匹配相应的代际融合活动。基于线上供需匹配,线下组织开展具体的老幼代际融合活动。

二是组织渔民村幼儿园、滨河中学学生开展孝老志愿者培训,把学生引领进来注册为志愿者,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 如由老协志愿者带小朋友打扫城中村,宣传低碳环保理念。

三是联合深港跨境儿童中心合作开展爱老陪伴日活动,组织港籍亲子家庭跟社区长者共同做手工、举行茶话会等深港融合活动。通过老少融合活动普及青少年孝老爱老理念,培养尊敬老人优良传统,促进“老年友好型社区”与“儿童友好型社区”深度融合。


社区老年书法老师辅导学生练习书法


三、聚集“文化融合”,发挥社区长者文化传播作用

为让社区长者树立健康乐观的生活心态,社区聚焦“文化融合”,依托社区长者服务站和长青老龄大学等平台,开设党史学习、渔民村史学习、书画课、舞蹈课、歌唱课、太极养生课等,通过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全面满足社区长者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实现社区长者老有所乐、老有所学。创新开启长者直播间主题活动,直播间由长者社工和社区老人共同撰写脚本并担任主播,直播内容涵盖美文朗诵、生活小技巧、美食分享、健身养生、居家变废为宝等。20226月开播以来,共开播21场,观看总人数3032人次,点12.06万次,受到广大长者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渔邨社区老年人精神风貌。

渔邨社区在端午节组织老年人开展活动


四、聚焦“居民融合”,促进长者更好融合集体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始终尊重文化差异。“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口号传递出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

为让外来老年人快速融入社区,渔邨社区多措并举,让他们在渔邨社区拥有家的感觉。现年91岁的谭阿姨,从韶关落户到渔民村定居。刚到小区的时候,她因听不懂普通话,害怕跟别人打交道,待在家里不外出。后在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引导和儿媳妇多次劝说下才终于迈出家门。“现在去社区就像上班打卡一样,6点起床收拾整理,930就到社区长者服务区做操、聊天、玩游戏。”谭阿姨表示最开心的时候是社工邀请参加活动,因为有期待有寄托,“现在生活不乏味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针对港籍老年人,渔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全市第一批港人服务专窗。依托港人长者服务站,以港籍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港籍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关爱服务。组建全市首支以港人为主要成员的“港逸志愿服务”,开展日常走访巡查、服务老人、紧急援助等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港逸豪庭业委会王主任带领港人志愿服务队成员收集港人新冠疫苗接种需求,由南湖街道办联系疫苗接种点,为200多名港人接种新冠疫苗。社区主动收集港籍老人爱好和特长,邀请港籍老人参与乒乓球、跳舞、做操等社区活动,为港籍老人交际“拓圈”。

渔邨社区港逸志愿服务队


罗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高起点谋划制度措施,从顶层设计上优化宜养宜医的健康养老政策环境。渔邨社区贯彻落实罗湖区的政策举措,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高质量融合”为主线,以“高标准服务”为抓手,以“高品质享老”为目标,成功探索出都市养老服务新模式,让老年人全链条、全方位、全视角感受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创建成果,为应对老龄化社会探索出一条深圳特区的路径。


编辑:怀马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7-30 13:01:03